政策、资本、市场三利好,幼托为何还是盈利难? |
发布日期:2020/2/13 发布者:佚名 共阅46225次 |
老人退休年龄的延迟,隔代教育观念的差异、保姆带孩带来的安全隐忧等,让很多夫妻主动选择将孩子送往托育机构,幼儿托育已经成为中国家庭的刚需。从2015年至今,我国幼龄儿童人口基数已经从10800万人飙涨至11400万人,在2020年有望突破12500万人,政策鼓励、投资人看好、市场需求旺盛,未来的早教托育行业一片光明? 曾经的托儿所 “托儿所”和“幼儿园”,常被当作可以通用的同义词。其实二者区别很大。 幼儿园,又称蒙养园、幼稚园等,晚清时传入中国。1916年,北洋政府颁布法令,规定蒙养园“以保育三周岁至国民学校年龄之幼儿为目的”。此后中国的幼儿园机构,大都沿用此项规定,主要招收3岁以上学龄前儿童。 3岁以下婴幼儿进入的才是“托儿所”。不同于幼儿园有较多的教育目的,托儿所的主要任务,是帮助家长,尤其是帮助职业女性看护孩子。如陶行知所言: “女工、农妇及职业妇女要顾到工作便顾不得小孩,顾到小孩便顾不到工作!……唯一的办法是多设工厂托儿所、农村托儿所和一般的托儿所。” 中国的托儿所出现于1929年。抗战期间,妇女们被“拉上战场,拉进机构工厂”,国民政府修建了不少托儿所,来帮助她们分担孩子的抚育工作。 当时已有劳工托儿所、农村托儿所、职业妇女托儿所和工厂托儿所之分。除农村托儿所外,大都明确服务于不同的职业人群。如劳工托儿所,一般为小贩、工人、三轮车工友的孩子服务;职业妇女托儿所,为“小资产阶级的子女”服务,工厂托儿所,为工厂女工服务。具体费用,或向社会募集、或向个人收缴,或由工厂直接负担。 有统计称,1949年10月前,全国共有托儿所119个。 2018年4月28日,早教行业迎来了转折点。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出台“1+2”文件,开始对托育进行监管,明确场地、设施设备、运营服务等内容。 此次政策出台后,托育机构准入门槛开始提高,上海市妇联算了一笔账,托育机构的房租和人力成本两项支出已占运营总成本的70%-80%以上,开办前两年亏损情况较常见,一般4-5年后才盈利,产出投入比和利润率较低。 幼育模式短板凸显 随着80、90后家长崛起所生衍而出的托育市场新刚需。 中国学后托管教育联盟主席张洪伟介绍,目前市场上的幼托模式、水平参差不齐、且各种模式都存在一定短板。 1、私人幼托班:这类小机构普遍布局在居民楼内,虽然满足了接送距离问题,但专业度、服务标准、安全系数以及教研体系都十分欠缺。 2、幼儿园托班:幼儿园的管理体系相对成熟,但招生月龄普遍限制在2周岁之后,且由于儿童年龄不同,也就存在教学、日常服务的脱轨现象。 3、附属于早教中心的托班:服务对象一般是早教中心已有的客户,因为之前的服务基础,客户和机构之间的沟通一般比较顺畅,基本能满足到客户的需求。但在场地设置和服务的细节来看,无法在专业上做到精准细分。 4、专门只做托班的机构:即托育机构,将早教内容融合到日常托育中,但行业仍处于早期摸索阶段,标准化相对缺乏。 据《中国互联网幼教行业报告》显示,从2015年至今,我国幼龄儿童人口基数已经从10800万人飙涨至11400万人,在2020年有望突破12500万人,政策鼓励、投资人看好、市场需求旺盛,未来的早教托育行业看似前景光明。 日托中心盈利难 据行业人士表示定位高端的日托中心,全日托收费在每月10000元以上,但运营至今已是第四个年头,目前仍未实现盈利。为什么?因为除了房租之外,最大成本在于师资,幼儿园的生师比一般在1:8左右,而日托中心为了保证服务质量,一个老师很难照看这么多孩子。 此外,从业者们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,幼儿园的生源是相对固定的,而幼托不少是从18个月开始,还有一部分是2.5岁开始,也就是说,不少在托时间仅有半年、一年,流动性很大,孩子要不断毕业,那么就要不断地推进招生。 并且,托育中心本身的生源范围只能辐射到园所周边一两公里的距离,太远了家长也不会考虑。 在试点区域上海的政策中,也实行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分类管理。其中,公益性、普惠性托育机构将享受一定税收、补贴优惠,但定价在每月3000元左右。这类托育中心的合理回报问题也在从业者的探讨之中。 宫照伟认为,“不少基金投资幼儿园想赚钱,新政出台后路被封死,所以开始炒作托育的概念进行资本与风险的转移,但实际上托育市场并非想进就能进。大家要慎重进入,一窝蜂的潮起必然会带来落潮的时候,不管是早教中心附设托育服务,或者托育加早教服务的模式,如果要做的好,一定是做增量服务才有生命力。”
|
中国婴童招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: ①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信息,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,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连带责任。 ② 企业在本网发布内容,文责自负。 ③ 如您因原创、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,请联系电话:010-57895369。 |
【关闭此页】 【返回上页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