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哈佛女孩”是否在深化社会的不平等意识(下) |
发布日期:2018/3/4 发布者:佚名 共阅57454次 |
yugeli 的回复: (写于11/18/2001 6:46:27 AM) 教育孩子顺其自然最重要,虽然愿望总是好的,可我们也不能刻意地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哈佛博士吧。 dxmm 的回复: (写于11/16/2001 8:02:33 AM) 这个谈论很有现实意义: 我说几点: 1、人人都在培养孩子成为社会精英一族,这种思想本身是正确的,它代表着社会在进步,国民的整体素质在提高,因为中国的整体素质确实不高。 2、思想品德和性格的培养是早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,即所谓情商、德商的培养。很难想象,一个不爱劳动、不尊重别人的孩子,在人力资源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能有足够的毅力和品质成为精英。 优厚的家庭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,固然占尽先机,但有些孩子到一定阶段特别是青春期后却显得后劲不足,很多家长竟然不明白是什么原因?我身边很多优秀人才都是城镇和农村出来的 ,我想问问大家这是为什么? 你的孩子能不能成为精英,需要社会来考验。 champion wu 的回复: (写于11/15/2001 9:48:41 PM) 看了有关不平等的帖子很想深思一下再复,但急性子又不容我等待。 首先,同意这位妈妈要在早教中加入平等的概念。但是,人有平等的权利并不意味着人人能够获得平等,特别在中国转型期,不平等是现实,在我们个人无力改变不平等的现实下,朝精英方向培养孩子当然更有市场。谁也不想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成为弱势人群的一员。 所谓工种没有贵贱之分是理想主义,或者说是部分强势人群欺骗弱势的手段。社会资源非常不公平地倾向高贵的工种是现实! 在现实的弱势人群中,比如,下岗工人的子女,贫困山区的孩子,都有经家长含辛茹苦改变命运的事例,如果这样的培养多了,普遍了,民族的素质才能提高。 人民群众是社会前行的基石,推动社会前进的却是精英。在我努力教养孩子成为精英的时候,我会告诉她,我们家的钟点工阿姨一周做6份工,辛勤劳动,生活简朴,诚实可靠,是值得敬重的,更重要的是,她正在通过努力,改变她们一家,特别是她的儿子的命运。这种努力,同妈妈的努力是平等的。 nightingale 的回复: (写于11/15/2001 10:42:26 PM) 社会的不平等是客观存在,在不短的将来,可能还会加剧地不平等。贫富的差距在拉大,这是人人都可以感觉到。这是成人的无奈。 然而这与妈妈们的早教有多大的联系呢? 我们在德方面教育,首先会教他要尊重别人的劳动,跟他讲人人是平等的道理(应该是人格平等),而至于孩子今后能否成为精英,在我们为了尽所能力地准备好包括德智体美等一切之后,就由他自己来决定了:) 一个健康的孩子,无论他做什么,都应该是快乐的。即使面对社会的不平等,也许他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呢?或许他做了那种致力于消除社会不平等的人也不一定? 绿舞脂烟 的回复: (写于11/15/2001 6:45:23 PM) 社会的不平等总是存在着,人们的等级观念也越来越严重,高低贵贱的存在,提倡人人平等,那只不过是空头话。各行各业总的要人去做才行的,就比如:很多人瞧不起农民,那么如果没有农民,我们大家吃什么,清洁工也是人,他给我们带来城市的清洁美观,我想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意愿,不可能每个人都是精英,谁都是精英了那就不叫精英。做什么只要做自己喜欢的,关键看自己了,不需要盲目的追从。 |
中国婴童招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: ①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信息,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,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连带责任。 ② 企业在本网发布内容,文责自负。 ③ 如您因原创、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,请联系电话:010-57895369。 |
【关闭此页】 【返回上页】 |